數據詳情
編號 | BD00006號 | 多主題著錄 | |
收藏單位 | 中國國家圖書館 | 多主體關係 | BD00006號 |
語種及其他 | 漢文 | 首題 | |
分類號 | F1110001 | 尾題 | |
文獻名 |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八四 | 雜寫 | |
參考號1 | 地006 | 年代 | 歸義軍時期寫本。9~10世紀。 |
參考號2 | 084∶2237 | 字體 | 楷書。 |
總體數據 | (21+214.2)×25.5釐米;5紙;共140行,行17字。 | 圖版 | 圖版:《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》,001/034A~036B。 《敦煌寶藏》,072/396B~399B。 |
每紙數據 | 01:46.5,28; 02:47.0,28; 03:47.5,28; 04:47.0,28; 05:47.2,28。 | 備註 | |
外觀描述 | 卷軸裝。首脫尾脫。第二、三紙有殘破撕裂。有墨欄。已修整。 | 出處 |
對照閱讀
敦煌原圖 | 對應文字 |
暫無“原圖” |
大正0220
05/0468B07~18。
05/0470A02。
垢地法、發光地法乃至善慧地法、法雲地法,
亦不以離垢地法、發光地法乃至善慧地法、法
雲地法分別滅不滅。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
極喜地法,亦不以極喜地法分別寂靜不寂
靜;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離垢地法、發光
地法乃至善慧地法、法雲地法,亦不以離垢
地法、發光地法乃至善慧地法、法雲地法分別
寂靜不寂靜。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極喜地
法,亦不以極喜地法分別遠離不遠離;不以
遠離不遠離分別離垢地法、發光地法乃至善
慧地法、法雲地法,亦不以離垢地法、發光地
法乃至善慧地法、法雲地法分別遠離不遠離。
「如是人等,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異生地,亦不
以異生地分別空不空;不以空不空分別種
姓地、第八地、具見地、薄地、離欲地、已辦地、獨
覺地、菩薩地、如來地,亦不以種姓地、第八地
乃至菩薩地、如來地分別空不空。不以有相
無相分別異生地,亦不以異生地分別有相
無相;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
至菩薩地、如來地,亦不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
至菩薩地、如來地分別有相無相。不以有願無
願分別異生地,亦不以異生地分別有願無
願;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至
菩薩地、如來地,亦不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至
菩薩地、如來地分別有願無願。不以生不生
分別異生地,亦不以異生地分別生不生;不
以生不生分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至菩薩地、
如來地,亦不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至菩薩地、
如來地分別生不生。不以滅不滅分別異生
地,亦不以異生地分別滅不滅;不以滅不滅
分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至菩薩地、如來地,亦
不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至菩薩地、如來地分
別滅不滅。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異生地,亦
不以異生地分別寂靜不寂靜;不以寂靜不
寂靜分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至菩薩地、如來
地,亦不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至菩薩地、如來
地分別寂靜不寂靜。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
異生地,亦不以異生地分別遠離不遠離;不
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至菩
薩地、如來地,亦不以種姓地、第八地乃至菩
薩地、如來地分別遠離不遠離。
「如是人等,終不以空不空分別異生地法,亦
不以異生地法分別空不空;不以空不空分
別種姓地法、第八地法乃至菩薩地法、如來
地法,亦不以種姓地法、第八地法乃至菩薩
地法、如來地法分別空不空。不以有相無相
分別異生地法,亦不以異生地法分別有相
無相;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種姓地法、第八地
法乃至菩薩地法、如來地法,亦不以種姓
地法、第八地法乃至菩薩地法、如來地法分
別有相無相。不以有願無願分別異生地法,
亦不以異生地法分別有願無願;不以有
願無願分別種姓地法、第八地法乃至菩薩
地法、如來地法,亦不以種姓地法、第八地法
乃至菩薩地法、如來地法分別有願無願。不
以生不生分別異生地法,亦不以異生地法
分別生不生;不以生不生分別種姓地法、第
八地法乃至菩薩地法、如來地法,亦不以種
姓地法、第八地法乃至菩薩地法、如來地法分
別生不生。不以滅不滅分別異生地法,亦不
以異生地法分別滅不滅;不以滅不滅分別
種姓地法、第八地法乃至菩薩地法、如來地
法,亦不以種姓地法、第八地法乃至菩薩地
法、如來地法分別滅不滅。不以寂靜不寂靜
分別異生地法,亦不以異生地法分別寂靜不
寂靜;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種姓地法、第八
地法乃至菩薩地法、如來地法,亦不以種姓
地法、第八地法乃至菩薩地法、如來地法分別
寂靜不寂靜。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異生地
法,亦不以異生地法分別遠離不遠離;不以
遠離不遠離分別種姓地法、第八地法乃至
菩薩地法、如來地法,亦不以種姓地法、第八
地法乃至菩薩地法、如來地法分別遠離不
遠離。
「如是人等,終不以空不空分別有為界,亦不
以有為界分別空不空;不以空不空分別無為
界,亦不以無為界分別空不空。不以有相無
相分別有為界,亦不以有為界分別有相無
相;不以有相無相分別無為界,亦不以無為
界分別有相無相。不以有願無願分別有為
界,亦不以有為界分別有願無願;不以有願
無願分別無為界,亦不以無為界分別有願
無願。不以生不生分別有為界,亦不以有為
界分別生不生;不以生不生分別無為界,亦
不以無為界分別生不生。不以滅不滅分別
有為界,亦不以有為界分別滅不滅;不以滅
不滅分別無為界,亦不以無為界分別滅不
滅。不以寂靜不寂靜分別有為界,亦不以有
為界分別寂靜不寂靜;不以寂靜不寂靜分
別無為界,亦不以無為界分別寂靜不寂靜。
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有為界,亦不以有為
界分別遠離不遠離;不以遠離不遠離分別
無為界,亦不以無為界分別遠離不遠離。」
時,具壽善現告諸天子言:「如是甚深難見難
覺,非所尋思超尋思境,微妙寂靜最勝第一,
唯極聖者自內所證,世聰慧人所不能測,所
說般若波羅蜜多,其中實無能信受者。所以
者何?此中無法可顯可示,由無有法可顯示
故,實信受者亦不可得。」
時,舍利子問善現言:「豈不於此般若波羅蜜
多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,所謂聲聞、獨覺、無
上乘法?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
至十地諸菩薩道,所謂布施波羅蜜多、淨戒、
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若內空、外空、
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勝義空、有為空、無為空、畢竟
空、無際空、散空、無變異空、本性空、自相空、共相
空、一切法空、不可得空、無性空、自性空、無性自
性空,若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不虛妄性、不變異性、
平等性、離生性、法定、法住、實際、虛空界、不思議
界,若苦聖諦、集、滅、道聖諦,若四靜慮、四無量、
四無色定,若八解脫、八勝處、九次第定、十遍
處,若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
覺支、八聖道支,若空解脫門、無相、無願解脫
門,若五眼、六神通,若佛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
礙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、十八佛不共法,若
無忘失法、恒住捨性,若一切智、道相智、一切
相智,若一切陀羅尼門、一切三摩地門?廣說
攝受菩薩摩訶薩功德勝事,所謂菩薩摩訶
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勤修行故,隨所生處
常受化生,於不退神通能自在遊戲,從一佛
土趣一佛土,供養恭敬、尊重讚歎諸佛世尊,
隨所願樂種種善根皆能修習速得圓滿,於
諸佛所聞持正法乃至無上正等菩提,能不
忘失亦無懈廢,恒居勝定離散亂心,由此為
緣得無礙辯、無斷盡辯、無踈謬辯、迅辯、應辯、
凡所演說豐義味辯、一切世間最妙勝辯?」 善
現答言:「如是!如是!誠如所說。於此般若波羅
蜜多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,所謂聲聞、獨覺、
無上乘法;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
乃至十地諸菩薩道,所謂布施波羅蜜多乃
至一切三摩地門;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功
德勝事,所謂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
多勤修行故,隨所生處常受化生,乃至得一
切世間最妙勝辯,如是深教諸有所說,以無
所得而為方便。」 舍利子言:「此於何法以無
所得為方便耶?」 善現言:「舍利子!此於我,以
無所得而為方便;此於有情、命者、生者、養者、
士夫、補特伽羅、意生、儒童、作者、受者、知者、見
者,以無所得而為方便。 「舍利子!此於色,以
無所得而為方便;此於受、想、行、識,以無所得
而為方便。 「舍利子!此於眼處,以無所得而
為方便;此於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,以無所得而為
方便。 「舍利子!此於色處,以無所得而為方
便;此於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,以無所得而為方
便。 「舍利子!此於眼界,以無所得而為方便;
此於色界、眼識界及眼觸、眼觸為緣所生諸
受,以無所得而為方便。 「舍利子!此於耳界,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