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據詳情
編號 | BD00020號 | 多主題著錄 | |
收藏單位 | 中國國家圖書館 | 多主體關係 | BD00020號 |
語種及其他 | 漢文 | 首題 | |
分類號 | F153-1110106 | 尾題 | |
文獻名 | 大般涅槃經(北本)鈔(擬) | 雜寫 | |
參考號1 | 地020 | 年代 | 歸義軍時期寫本。9~10世紀。 |
參考號2 | 119∶6605 | 字體 | 楷書。 |
總體數據 | (6.8+199.2+1.7)×28釐米;6紙;共99行,行21字。 | 圖版 | 圖版:《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》,001/129A~131B。 《敦煌寶藏》,100/529A~531B。 |
每紙數據 | 01:29.0,14; 02:38.7,17; 03:38.5,18; 04:38.8,19; 05:38.2,19; 06:24.5,12。 | 備註 | 此卷所抄經文卷次略有顛倒。所抄文獻基本上均以佛性為主題,應是某僧人為研習佛性所鈔撰。 |
外觀描述 | 卷軸裝。首殘尾殘。經疏皮紙。厚0.07~0.09毫米。通卷多處有殘洞、殘損。已修整。 | 出處 |
對照閱讀
敦煌原圖 | 對應文字 |
暫無“原圖” |
第1張右起第1列開始
第12張左起第1列結束
共12張
心慧不動如山,[2]欲為受持無上正
法,於身命財不生慳悋。不淨之物不為福業,
正命自活心無邪諂,受恩常念,小恩大報。善
知世中所有事藝,善解眾生方俗之言,讀誦
書寫十二部經,不生懈怠懶[3]墮之心。若諸眾
生不樂聽聞,方便引接,令彼樂聞。言常柔軟,
口不宣惡,不和合眾能令和合
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說若毗婆舍那能破煩惱何故復
修奢摩他耶。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煩惱者是義不然。
何以故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時則無智慧云
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煩惱。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若有說言明能破
闇無有是處。善男子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。如其無者則無所破。
云何而言智慧能斷?以是義故,毘婆舍那決定不
能破諸煩惱。佛言善男子無因緣故故名無生以無為故故
名無出。無造業故,故名無作。不入五見,故
名屋宅。離四[1]瀑水,故名為洲。調眾生故,故
名歸依。壞結賊故,故名安隱。諸結火滅,故名
滅度。離覺觀故,[2]名曰涅槃。遠憒閙故,名[3]曰
寂靜。永斷[4]必死,故名無病。一切無故,名無所
有。善男子!若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,即得明
了見於佛性。
不修或者不能具足尸波羅蜜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禪
波羅蜜。不修慧者,不能具足般若波羅蜜。復次不修身者,貪著我
身及我所身,我身常恒,無有變易。不修戒者,
為自身故,作十惡業。不修心者,於惡業中,不
能攝心。不修慧者,以不攝心,不能分別善惡
等法。復次不修身者,不斷我見。不修戒者,不
斷戒取。不修心者,作貪瞋業,趣向地獄。不修
慧者,不斷癡心。
善男子若有修集身戒心慧如先所說能觀諸法同如
虛空不見智慧不見智者,不
見愚癡,不見愚者,不見[*]修習及[*]修習者,是
名智者。如是之人則能[*]修習身戒心慧,是人
能令地獄果報現世輕受。
供養三寶敬信方等大涅槃經如來常恒無憂變易一
切眾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獄重報現世輕受善
男子以是義故非一切業悉有定果亦非一切眾生定受。
后我者則是如來何以故身無邊故無疑網故,不
作不受,故名為常。不生不滅,故名為樂。無煩
惱垢,故名為淨。無有十相,故名為空。是故如
來常樂我淨,空無諸相。』諸外道言:『若言如來
常樂我淨,無相故空。當知瞿曇所說之法則
非空也。善男子若有比丘能說眾生悉有佛性,得金
剛身無有邊際,常樂我淨身心無礙,得八自
在,如是比丘則能莊嚴娑羅雙樹。」 師子吼言:
「世尊!若如是者,惟有如來即其人也。何以故?
如來之身金剛無邊,常樂我淨,身心無礙,具
八自在故。世尊!惟有如來乃能莊嚴娑羅雙
樹,如其無者則不端嚴。惟願大慈,為莊嚴故,
常住於此娑羅林中。」 佛言:「善男子!一切諸法,
性無住住,汝云何言,願如來住?
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,是故不得明見佛性。聲
聞緣覺,三昧力多,智慧力少,以是因緣不見
佛性。諸佛世尊,定慧等故,明見佛性,了了無
礙,如觀掌中菴摩勒果。見佛性者名為捨相。
奢摩他者名為能滅,能滅一切煩惱結故;又
[1]奢摩他者名曰能調,能調諸根惡不善故;又
奢摩他者名曰寂靜,能令三業成寂靜故;又
奢摩他者名曰遠離,能令眾生離五欲故;又
奢摩他者名曰能清,能清貪欲瞋恚愚癡三
濁法故;以是義故,故名定相。毘婆舍那,名為
正見、亦名了見、名為能見、名曰遍見、名次第
見、名別相見、是名為慧。
常受微妙第一安樂能解如來深祕密義,受
樂不欣、逢苦不[19]戚,諸天世人恭敬讚歎,明見
生死及非生死,善能了知法界法性,身有常
樂我淨之法,是則名為大涅槃樂。
「善男子!定相者名空三昧,慧相者名無願三
昧,捨相者名無相三昧。善男子!若有菩薩摩
訶薩善知定時、慧時、捨時及知非時,是名菩
薩摩訶薩行菩提道。
親近善友獲得信心得信心已是名為出,以信心故,受持讀
誦書寫解說十二部經,為眾生故廣宣流布,
樂於惠施,修[*]習智慧,以利根故,堅住信慧,心
無退轉,無退轉已即便前進,既前進已得到
彼岸,登[3]大高山,離諸恐怖,多受安樂。善男
子!彼岸山者喻於如來,受安樂者喻佛常住,
大高山者喻大涅槃。 「善男子!是恒河邊如是
諸人,悉具手足而不能渡。一切眾生亦復如
是,實有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如來常說諸法要義,
有八聖道大般涅槃,而諸眾生悉不能得。此
非我咎,亦非聖道、眾生等過。當知悉是煩惱
過惡,以是義故,一切眾生不得涅槃。
如來色常如來色者常不斷故,是故說色名為佛性。
譬如真金,質雖遷變,色常不異,或時作[1]釧,作
[2]鎞、作[3]盤,然其黃色初無改易。眾生佛性亦
復如是,質雖無常,而色是常,以是故說,色為
佛性。』或有說言:『受是佛性。何以故?受因緣故,
獲得如來真實之樂,如來受者謂畢竟受、第
一義受。眾生受性雖復無常,然其次第相續
不斷,是故獲得如來常受。譬如有人姓憍尸
迦,人雖無常,而姓是常,經千萬世無有改易。
眾生佛性亦復如是,以是故說受為佛性。』又
有說言:『想是佛性。何以故?想因緣故,獲得如
來真實之想。如來想者名無想想,無想想者
非眾生想、非男女想,亦非色受想行識想、非
想斷想,眾生之想雖復無常,以想次第相續
不斷,故得如來常恒之想。善男子!譬如眾生
十二因緣,眾生雖滅而因緣常。眾生佛性亦
復如是,以是故說想為佛性。』又有說言:『行為
佛性。何以故?行名壽命,壽因緣故,獲得如來
常住壽命。眾生壽命雖復無常、而壽次第相
續不斷,故得如來真實常壽。善男子!譬如十
二部經,聽者、說者雖復無常,而是經典常存
不變。眾生佛性亦復如是,以是故說,行為佛
性。』又有說言:『識為佛性。識因緣故,獲得如來
平等之心。眾生意識雖復無常,而識次第相
續不斷,故得如來真實常心。如火熱性,火雖
無常,熱非無常。眾生佛性亦復如是,以是故
說識為佛性。』 「又有說言:『離陰有我,我是佛性。
何以故?我因緣故,獲得如來八自在
|